老罗玛咖欢迎您!云南丽江玛咖原产地直销,种植玛咖(别名玛卡,maca)经验丰富。
当前位置
主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 >

什么是玛咖?玛咖的营养成分及其功效

2023-05-21
作为一种古老的草本植物,玛咖拥有多种营养成分,是现今非常流行的天然保健品。那么,什么是玛咖?它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是什么呢?这篇文章将一一为您解答。
 
什么是玛咖?
 
玛咖是一种生长在安第斯山脉高原上的植物,其种类主要有黑玛咖、红玛咖和黄玛咖。它们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下,适应性强,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,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。  
 
玛咖的营养成分
 
玛咖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,包括蛋白质、矿物质、人体必需氨基酸、多种维生素和多酚类化合物等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它含有丰富的三种氨基酸:赖氨酸、色氨酸和苯丙氨酸。这些氨基酸在人体内无法自行合成,需要通过食物或保健品的摄入来满足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。
 
此外,玛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,如钙、镁、铁、锌等。钙是维持正确酸碱性平衡的重要物质,同时对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所以对于骨质疏松、贫血、脱发等问题有很好的缓解作用。镁则对于肌肉、神经、心脏等重要器官和系统的健康维护有重要作用。这就是玛咖的明显优势,它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,进而增强我们的健康体质。
 
玛咖的功效
 
玛咖具有多种保健功效,包括:
 
1. 提高免疫力
 
有研究表明,玛咖含有多种抗氧化剂,在体内发挥类似维生素C的作用,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抵抗力,促进免疫力的增强。
 
2. 提升性功能
 
玛咖有被称为“天然伟哥”的美称。主要是因为玛咖来自于天然的植物,能够有效提高男性的性功能。同时,玛咖还能够提高女性的性欲,进而提升生活质量。
 
3. 改善情绪和睡眠
 
玛咖中的氨基酸可以影响神经传导,从而改变人体的情绪和睡眠状态。有多项研究表明,玛咖可以缓解焦虑、压力等不良情绪,同时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睡眠。
 
4. 调节内分泌
 
玛咖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,缓解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状,改善经前期症状和月经不规律等问题,同时对男性前列腺炎等问题也有缓解作用。
 
5. 帮助减轻疲劳
 
玛咖中的氨基酸可以改善身体的能量代谢和血糖水平,进而帮助人们减轻疲劳感,提高体力和耐力。
 
总体来说,玛咖具有除增加肌肉质量、增强精神等少数功能外,其他均属于营养保健类。尽管具体功效还未经过实验证实,但这并不能否认玛咖作为营养保健品的存在意义。
 
玛咖的副作用
 
虽然玛咖有很多积极的功效,但是它也有一些副作用。这很可能与它所含有的活性成分有关。使用过多会造成肝损害和血管扩张等症状。所以,在服用玛咖的保健品之前,我们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剂量,必要时请咨询专业的医生。
 
结论
 
总之,玛咖是一种非常有营养价值的天然保健品,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和功效,如提高免疫力、提升性功能、改善情绪和睡眠、调节内分泌、帮助减轻疲劳等。在使用之前,消费者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使用剂量,并咨询医生的专业建议,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。
 
参考文献:
 
1. Gonzales GF, et al. Acceptance of maca (Lepidium meyenii) in Chinese visiting Peru. Forsch Komplementmed. 2006 Oct;13(5):318-21.
 
2. Stone M, et al. A pilo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maca supplementa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xual desire in sportsmen. J Ethnopharmacol. 2009 Dec 10;126(3):574-6.
 
3. Lee MS, et al. Maca (L. meyenii) for improving sexual func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.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. 2010 Aug 6;10:44.
 
4. Stojanovska L, et al. Maca reduces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on, in a pilot stud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. Climacteric. 2015;18(1):69-78.
 
5. Shin SS, et al. Plasma and liver lipid and antioxidant parameters in male Wistar rats given different doses of maca (Lepidium meyenii). Food Chem Toxicol. 2010 Jun;48(6):1507-11.